全国“土地日” | 武汉首批自然资源“上户口”两大湿地开启绿色发展新篇章


2025-06-25  来源:武汉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
       万顷碧波入册,千羽珍禽归家。2025年6月25日,在第35个全国“土地日”到来之际,武汉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顺利完成首批自然资源确权登记登簿工作,蔡甸区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桐湖省级湿地公园正式拥有专属“户口本”,我市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工作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为“百湖之城”的绿水青山筑牢产权根基。
       沉湖湿地是江汉平原上最大的淡水湖泊泛水沼泽湿地,在调蓄防洪、调节气候、提供水源、净化水质、保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生态功能,2013年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是2022年《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唯一野外参观现场。桐湖湿地是长江中游典型的淡水湖泊湿地,因“万亩草甸、百鸟争鸣、红廖花海”而闻名。此次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工作以“毫米级”精度划定两大湿地自然资源登记单元界线范围,清晰界定生态空间内各类自然资源的产权主体,划清全民所有和集体所有、全民所有和不同层级政府行使所有权、不同集体所有者、不同类型自然资源之间的“四个边界”。
       根据“户口本”记载,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登记单元总面积6902.45公顷,登记单元内包含水流资源2405.91公顷、湿地资源3084.57公顷、森林资源16.09公顷、草原资源18.04公顷,其他类型资源1377.84公顷;桐湖省级湿地公园登记单元总面积578.68公顷,登记单元内包含水流资源368.23公顷、湿地资源1.93公顷、森林资源16.97公顷,其他类型资源191.55公顷。
       我市自2020年以来,按照“全面铺开,分阶段推进”的工作思路,先后开展了24个自然保护地、165条河流、166个湖泊,共计355个自然资源地籍调查工作。本次首发的两本“户口本”,不仅是两大湿地的“身份证明”,更是激活生态发展的“金钥匙”。随着两大湿地产权明晰,武汉将以此为突破口,积极探索生态资源向生态资产、生态资本的转化路径。在严格保护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湿地水、鱼、鸟资源,激活生态价值,推动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绿色发展优势,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
       下一步,武汉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将以此次登簿为新起点,继续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持续深化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有序推进全域自然资源确权登记,积极探索确权登记成果应用研究,为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服务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基础支撑,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篇章。

武汉市不动产登记中心维护 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信息中心技术支持
联系电话:027-82862106
鄂ICP备17027776号-2    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2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