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迎来《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施行及湖北武汉不动产统一登记改革十周年。十载耕耘,从改革之初登记机构、登记簿册、登记依据和信息平台“四统一”到信息、流程、人员“三集成”,再到加快不动产便利化进程、维护民生权益、摸清自然资源家底,每一步都记录着全市360余个登记窗口、1000余不动产登记人的智慧和汗水,每一本证书都凝结着契约精神,这场关乎国计民生、维系产权程序的变革,让我们共同见“证”了登记服务时代的蝶变。
从“无”到“有”,由“强”到“优”,一步步夯实不动产登记之基
一本本“首证”,勾勒统一登记“新图景”
2016年1月,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颁发了全市第一本不动产权证书,结束了土地、房屋等不动产分散登记的历史。10年来,以不动产“首证”为样本,全市各区拼搏赶超、领跑比拼。2016年蔡甸区率先发出全市首本农村宅基地房地一体不动产权证书、2020年武昌区率先发出全市首个不动产权证电子证照、2021年江汉区率先发出全国首批居住权登记证书、2022年江岸区率先发出全市首本“跨市通办”不动产权证书、2024年经开(汉南)区率先发出全市首本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2025年江夏区率先发出全市首本土地经营权证书。10年来,全市累计颁发不动产登记证书和证明1198.08万余本,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在全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一次次“清零”,跑出便民利企“加速度”
2018年全市启动不动产交易、税收、登记“一网受理、一窗办结”集成服务,后相继打造“互联网+不动产登记”线上办理模式,实现“线下线上”、“网办”、“掌办”、“码办”融合办、多渠道办。10年来,登记时长由法定的30日提速至95.99%登记事项立等可取;新建商品房项目一码关联“零资料”联办助力“多证齐发”;推出“AI能助”智能导服、云端服务大厅、云坐席、“视频核验”服务,75项网办事项“零等待”;39万户居民享受“交房即办证”以及“水电气网”“户口迁移”一体过户“零时差”;“一站式”服务网点、一体化自助服务终端遍布全市银行、社区等人口密集区,实现不动产登记“零跑动”。
一项项“同标”,激活扩面提质“强动能”
10年来,从《不动产登记工作手册》升级为《武汉市不动产登记操作规范》,再到出台《武汉市不动产登记若干规定》政府规章,274项登记事项实现“全市同标”;2023年拾级而上,以武汉都市圈引领长江中游城市群联动发展,助推“跨域通办”拓展至湖南省、江西省等7省133个市县,实现从“同标同质”到“同城跨省”通办的跨越;建立自然资源部不动产登记规范化标准化综合创新联系点、地籍调查示范点、数据分析联系点,参与制定《自然资源确权登记技术规程》《不动产登记评价规范》等多项省级标准,为全国自然资源管理和不动产登记高质量发展贡献武汉智慧、提供武汉方案。
从“呼”到“应”,有“为”有“味”,一桩桩民生实事交出满意答卷
破立并举,打造特色“政策包”
聚焦民生热点,在全国率先出台《武汉市居住权登记操作规范(试行)》,居住权武汉范例被中央电视台报道;全国率先创建以户为单元的建设用地使用权量化登记,助力多家企业融资达55亿元;全国率先完成地下空间复杂产权体的三维精准表达,实现三维不动产宗地图立体化展现权属信息和三维不动产发证;率先出台遗产管理人协助办理不动产非公证继承(受遗赠)登记政策,使非公证继承登记提速70%;率先推行二手房“带押过户”政策,为3345家企业群众提供便利;率先推出城市更新中不可移动历史保留建筑登记,让武汉历史名城在保护中发展。50余项研究成果在《中国不动产》《中国土地》等权威期刊发表,《武汉市多部门协同推进二手房“带押过户”》《聚焦市场需求,提升服务质效》等改革举措获评全国优化不动产登记领域营商环境典型案例。
主动服务,访企问需“践行诺”
践行“浦江经验”“枫桥经验”,严格落实“三个经常”,积极开展不动产登记服务进社区、我为群众办实事等惠民服务活动;全市登记窗口设立“延时服务”“预约服务”“首席服务员”“涉企服务专窗”“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常态化开展流动办证小分队走进园区、街区、商圈、楼宇、企业提供帮办代办服务。践行不动产登记服务公约,全面推行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不见面”服务、证缴分离等新举措。10年来,全市累计上门服务办证8522次,惠及群众约60万人次,减免小微企业登记费4967.69万元,用可感可及的服务行动传递着登记“温度”。
合力攻坚,化解历史“办证难”
10年来,通过末端登记推动房改房、集资建房、直管公房、还建房、地下停车位、驻汉部队经济适用房、机关办公用房等“登记难”实质性化解。2018年,全市开展历史遗留“问题房”办证三年攻坚行动,建立“六个一”工作机制,压实责任,倒排工期,党员干部齐上阵,三年共化解1300项、68.7万套历史遗留“问题房”,圆群众安居梦。2024年,秉承“群众无过错即办证”原则,联合税务、司法、住更、金融等部门,合力攻坚全市“保交楼”“登记难”项目,采取“日报告、周调度、月督办”工作法,已交付的“保交楼”项目全部打通办证渠道,化解56个“登记难”问题,涉及房屋2.96万套,化解率100%。
从“农房确权”到“土地流转”,从“资源调查”到“价值实现”,一项项政策筑牢生态保护底盘
助力乡村振兴,稳妥推进农村不动产登记
10年来,按照“应登尽登,能发尽发”的原则,规范开展农村土地确权颁证工作。完成全市42.38万宗农村“房地一体”宅基地登记和8931宗集体土地所有权清理整合、登记入库工作,打牢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产权基础。做好不动产统一登记与土地承包合同管理有序衔接,新洲区、江夏区分别开展林地经营权登记、土地经营权登记,并制定《土地经营权和抵押权不动产登记办事指南》,助力农业企业融资3308万元,充分保障农民财产权益。
履行“两统一”职责,擦亮国际湿地城市名片
自然资源确权登记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工作,武汉市自然资源禀赋优越,素有“百湖之城”“国际湿地”美誉。10年来,圆满完成24个自然保护地、165条河流、166个湖泊,共计355个自然资源的调查工作,摸清全市自然资源家底。首批选取蔡甸区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桐湖省级湿地公园开展自然资源登簿工作,并找准自然资源确权登记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改革融合点,让资源变资本到资产,实现“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双向转化。
从“党建引领”到“业务反哺”,从“作风过硬”到“能力提升”,一个个捷报彰显登记服务品质
双融双促,实现“党建+业务”品牌跃升。
10年来,在省“鄂惠登”党建品牌指引下,构建武汉市“汉乐登”不动产登记党建品牌矩阵。2025年,武汉市不动产登记工作荣获“全国不动产登记便民利民窗口建设工作成效显著单位和个人”荣誉。武汉市不动产登记中心荣获全市基层党建品牌称号、名列“支部建设加强年”行动二十佳案例,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局被命名为“学雷锋示范点”,各区不动产登记机构“岸时登”“昌小登”“洪登慧”“硚直登”等党员先锋队在“党建+队伍”“党建+窗口”“党建+服务”“党建+改革”赋能下不断擦亮全市不动产登记“鄂惠登”+“汉乐登”金字招牌,为登记注入红色动能。
多元培养,全面锻造不动产登记铁军。
10年来,通过线上线下培训、与高校科研单位联学联建,搭建“产学研”基地,组织“依法登记,保护产权”大学习大讨论,参加职业技能竞赛,促进登记人员综合能力不断提升;引入责任保险制度,购买不动产登记责任保险,增强登记队伍凝聚力和稳定性。10年来,全市百余名登记人取得全国“不动产登记代理人”职业资格,涌现出自然资源部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工程科技领军人才、首届全国不动产登记技能竞赛个人优秀奖、湖北最美自然资源守护者、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先进典型,形成登记队伍争先创优的生动局面。
久久为功,推进不动产登记作风常态化建设。
10年来,全市登记窗口把思想政治教育、业务学习融入“周例会、月通报”工作日常;组织不动产登记大厅交叉“体检”、全流程风险点排查;建立不动产登记领域反面典型案例库并定期更新,分层分类开展警示教育,全员签订廉政承诺书、保密安全承诺书,夯实廉洁之基;聘请12名行风监督员,公布政风行风监督电话,各登记窗口纳入全市“双评议”“好差评”监督平台,实行“一事一评”、主动邀请评价等“硬规定”,荣获全市“双评议”“十优满意单位”等荣誉,不断提升不动产登记在全社会的认知度与美誉度。
武汉是中部崛起支点建设的省会之都,“大江大湖大武汉”是它的美誉标识,“英雄城市”是它与生俱来的品格。秉承着“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理念,武汉不动产登记人胸怀“国之大者”,不断追求效率巅峰,为不动产统一登记改革贡献了“武汉经验”,彰显出英雄之城在产权制度建设领域的奋楫笃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