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记“小窗口”服务“大舞台”——湖北省武汉市登记实践创新成果亮点纷呈


2025-04-30  来源:武汉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
       窗口虽小,成就不凡。登记改革十年,武汉各区不动产登记窗口择高而立、向上而行,在持续深化不动产登记便利化改革实践中,积极探索一系列独具匠心、各具特色的服务群众新路径,为加快推动“三个优势转化”、重塑新时代武汉之“重”,在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中当好龙头、走在前列贡献登记力量。

以改革之笔,创新登记模式 

       以“户”为单元实施量化登记,破解房地产企业融资难。在传统整宗土地抵押模式下,房地产开发企业对已售项目剩余土地无法二次抵押,融资难成为当前房企面临的共性难题。2024年,市民之家不动产登记窗口在市局指导下,推出全国首创量化到“户”,以不动产单元与其对应的建设用地使用权共有份额一体量化登记模式,实现与整宗土地抵押、在建工程抵押、预购商品房抵押“无缝对接”,为企业提供多样化的融资选择。政策出台以来,已办理7笔量化抵押登记,助力融资金额达55亿元,在助力企业“纾困解难”上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武汉经验”,被湖北卫视《奋进中的湖北•化解不动产“登记难”》专题报道。
       以可视化实景三维登记,立体表达产权空间。随着“低空经济”“桥下经济”等社会发展的管理需求,城市土地立体化开发利用的情况增多,传统的二维登记模式无法清晰表达复杂形态的产权空间权利界限。2024年12月,洪山区登记窗口为轨道交通11号线虎泉站地下空间项目颁发了本市首本三维不动产权证书,推动产权登记由平面向立体升级。对于地表、地上和地下结构复杂产权体,采取“地表三维实景+地表二维地物+地下立体模型”呈现;对于仅地表地上产权体,三维实景展示让权利人在查看专有部分及共有部分等信息时,丰富了“实景代入”体验感。
       以“云平台”跨越山海式登记,打破时空界限阻碍。东湖高新区作为不动产登记“云平台”首个试点单位,2024年创新推出云端服务大厅,通过“远程视频+电子签名”技术,实现了不动产登记业务“屏对屏”办理。当身处澳大利亚的张女士和美国的左先生通过手机视频同步完成不动产登记时,标志着武汉市不动产登记实现“跨域通办”到“跨境办”的升级。目前,“云平台”已累计受理业务800余件,含跨境登记50余件,极大节约了群众登记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

以民生之情,布设温情窗口

       特设涉外服务“专窗”,提升“国际化”服务水平。境外人士、华侨同胞等群众的办证需求也是城市国际化发展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武昌区局政务窗口特设外语服务专窗,提供翻译沟通、业务指引等外语服务。2024年,胡女士带着外籍委托人的房产过户材料来到窗口,外语服务专窗工作人员立即用流利英语与海外委托人沟通,从身份确认到委托意愿核验,每个环节都精准到位,服务“顺畅丝滑”。
       引入法律咨询、公证窗口,提供“贴心化”法治服务。洞察到办事群众对法律咨询的迫切需求,2022年9月,硚口区不动产登记窗口积极引进法律咨询服务,在登记大厅开设专门的法律咨询服务窗口,由律师事务所派遣专业律师,每周窗口坐岗,为群众提供免费、精准高效的不动产法律咨询服务,咨询内容涉及婚姻、继承、受遗赠等多项民生财产事项。2023年,全市14家政务服务窗口相继联合公证处,开启驻点“不动产登记+公证”一窗联办服务,律师、公证员窗口坐班108次,用温情法治服务为群众答疑解惑。
       搭建遗留问题“登记驿站”,秉承“无过错”兜底办证。不动产“登记难”不在于登记本身,而是时代发展形成的症结。“问题房”的化解需要多方合力、多措并举。江岸区在政务大厅开设“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凡历史遗留问题“办不成事项”均纳入该窗口受理,承诺复杂问题1至3个工作日内回复;武昌区以构建“红色代办、专班攻坚、跨域协同”三位一体服务体系,形成“登记难”问题窗口接诉、专班攻坚的闭环服务机制;硚口区设立“问题房”集中办证点+集中办证小分队,办证服务主动向前一步;汉阳区局打造的社区驿站+流动办证服务队模式,帮助群众解决“登记难”相关的历史遗留问题。截至目前,各登记大厅历史遗留问题专窗已接待群众咨询十余万件,真正让企业群众感受“服务型政府”就在身边。

以数字之治,驱动登记“末梢”

       推行“自助办”,实现登记服务“不打烊”。近年来,不动产登记邮箱在线接收资料预审、智能客服“AI能助”24小时在线咨询,网上办事大厅在线留言等线上服务全面铺开。600余台一体化查询机、打证机,布设在政务大厅、银行、社区、商务楼宇等人口密集区。2024年9月,启动“汉乐登”不动产登记自助办一体机登记,集成“智能申请、即时查询、自助办理打证”三大功能,改变了由单机版查询、打证到集申请、办证、查询、打证全流程自助,覆盖10项高频业务,累计办理登记业务约7万件。市民殷先生在现场体验后表示:“3分钟完成房产证加名,比传统流程节省数小时。”
       直播“沉浸互动”,开辟政务服务“新赛道”。紧跟数字化转型浪潮,东湖高新区推出“政务+直播”模式,将不动产登记窗口搬进直播间,利用直播这一链接,开辟与群众实时互动沟通的“新赛道”。工作人员化身主播带领群众沉浸式体验不动产登记业务的各个环节,群众可随时通过“光谷政务”视频号观看直播回放,及时了解不动产登记业务的最新动态和政策解读,弹幕答疑成为服务新窗口,提升了不动产登记服务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直达“政务巴士”,延伸服务“最后一公里”。2019年,洪山区将全市首台不动产登记移动服务车开进洪山区祥丰路鑫园小区。移动政务服务车安装了办公台面,并配备了笔记本电脑、高拍仪、摄像头、扫描仪等设备,以“网办、掌办”为小区居民现场受理不动产登记业务,真正实现群众“足不出户”享受“家门口”服务。近几年,东湖高新区不动产登记直通车巡回上门,进一步夯实了“不动产登记+N”服务矩阵,已实现不动产登记+民政服务、金融服务、企业服务、公证服务、社区服务、园区服务、街道服务等13项延伸工作,累计开展巡回服务400余场,覆盖百余个社区。

以产权赋能,激活“沉睡资产”

       土地承包经营权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纳入不动产统一登记,是维护广大农民财产权益的重大举措。2024年正值第34个全国土地日,武汉经开区首发全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动产权证,来自邓南街道的5名村民现场领取了期盼已久的“红本本”。经开区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负责人表示,为做好不动产登记与土地承包合同的有序衔接,一年多来,该局主动对接农业农村局、街道以及集体经济组织,完成了档案移交、数据清理、建库等工作,打通了全市办理路径,让农民财产权益有了法律保障。
       土地经营权登记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2025年,江夏区为湖北金林原种畜牧有限公司颁发全市土地经营权不动产权首证,推出“土地经营权首次登记+抵押登记”二合一登记,让“村民”变“股民”,助力企业融资3308万元;新洲区以集体林权类登记业务为突破口,林权改革后办理林地经营权登记10780.73亩,推出“绿色通道+个性服务”模式,覆盖林地经营权流转、国家储备林建设等新型业务场景,为林业资源盘活提供产权保障,真正实现“林地”变“金地”。
       自然资源资产包助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2024年,东西湖区黄塘湖——全市第一宗自然资源资产组合包顺利供应并被挂牌出让,该自然资源资产配置包包含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国有农用地土地经营权和国有农用地特许经营权,将规划建成适老社区和公园,为“资源—资产—资本—资金”生态价值转化迈出重要一步。


武汉市不动产登记中心维护 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信息中心技术支持
联系电话:027-82862106
鄂ICP备17027776号-2    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2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