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牵引,武汉高起点建设云平台


2017-04-25
       落实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实现登记机构、登记簿册、登记依据和信息平台的“四统一”,既是工作目标、也是工作方法,其中信息平台的统一是关键。平台统一不仅是登记机构统一的标志,同时也是登记簿册、登记依据规范化、标准化的结果。
       武汉市遵循“需求牵引、自主研发、顶层设计、分步实施、信息共享、保障安全”的建设原则,以国土资源“一张图三大平台”为工作基础,边建设、边应用、边完善,建立起一个“灵活、弹性、融合、共享、便捷、泛在、安全”的不动产登记管理信息平台,形成了不动产协同工作体系。平台于2015年12月14日开始建设,2016年完成了“1个中心1张图6大系统”(云数据中心、权籍一张图、共享交换系统、权籍调查系统、登记发证系统、档案系统、公众服务系统、统计分析系统)的框架搭建,支撑了全市不动产登记的平稳运行。
       采用业务流程与业务规则双引擎,实现灵活的定制。武汉市不动产登记管理信息平台建设,舍弃传统的基于流程定制技术的审批流程管理模式,按照“互联网+”和“大数据”理念,采用SOA(面向服务的结构)和BMP(流程管理)等先进基础支撑平台和中间件,可以随时根据业务需求更改系统规则,以响应快速的业务变化,实现系统的快速调整。平台于2016年1月18日在东湖开发区首发上线,快速实现了日常登记全部业务的登记办理支撑,将全部登记数据管理起来。随着全市不动产登记的逐步展开,业务流程不断细化和标准化,系统对细化的92项业务实现了流程化与规则化,解决了不动产登记初期,因对登记规则理解不同而产生的各类需求频繁变化问题,特别满足了对批量件的收件、处理、制证的不同处理需求,减轻了工作压力。同时,在满足部数据入库要求的前提下“落宗”与登记可以平行办理,保持落宗数据在登记页面的实时反映,灵活地支持“容缺件”的受理,受到窗口工作人员的好评。上线至今平台核实进件54.7万余件,发放证书证明90.6万余件。
       采用“云平台”基础架构,提供弹性的支撑。武汉市不动产对网络传输能力、服务器并发能力都是一个较大的挑战。为了应对不动产登记业务规模庞大的需求,在我局“国土规划云”总体框架下,运用虚拟化及云技术,将网络核心提升到万兆核心处理能力,实施了16个节点网络双链路改造和负载均衡,提升网络数据传输速度和链路备份保护,分局及政务中心窗口网络接入带宽提升到100M。按照“高性能、高可用、市区统筹”的原则建立了一个“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云平台,实现了计算、存储和网络的虚拟化和弹性利用。按照计划,平台还将逐步扩充、更新服务器资源,形成150台服务器计算池,将存储池扩展到200TB。不动产启动以来,武汉市不动产登记日均收件3000件以上,高峰日收件近5000件,云架构的后台使平台在高业务量的压力下得以平稳运行。
       持续开展数据清理整合,开展信息的融合。由于房产、土地长期分离的实际情况,不动产登记中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建立一个空间化的登簿簿册,即“落宗”。要通过清理整合宗地、自然幢、房产楼盘表,完成“宗落地、幢落宗、户落幢”,实现登记簿册的空间化组织,建立并不断完善全市统一的不动产权籍调查数据库,构建信息融合的平台。一是以地籍一张图为基础,在各区开展不动产登记工作之前,开展了批量不动产单元号的预编工作;二是在不动产登记发证日常业务办理过程中,按照“来一户清一幢确一宗”的原则,开展数据整合、编号、入库,做到数据“办理一笔、落地一笔、更新一笔、整合一笔”;三是开展落宗编号工作的查缺补漏,以“宗落地、幢落宗、户落幢”为工作目标,持续开展已发证宗地、房屋自然幢和户信息的核查与比对工作,实现全部不动产单元的“归栋落宗”。截止目前,整合集成了全市的宗地信息3.6万余宗,房屋自然幢信息7.7万余幢,编赋不动产单元号216.6万余件。
       开展纵向和横向对接,构建共享的机制。武汉市不动产登记平台构建了5个层次的共享机制,一是面向部、省不动产交换平台的数据汇交机制,严格遵循部、省相关标准,完成了12月1日至今全市15类登记业务18.1万余项登记事项的数据汇交,汇交比位于全国前列;二是面向不动产相关部门的数据协同机制,采用数据前置交换与共享服务的混合服务方式,实现了与房产交易业务的工作协同与业务联动;三是面向政府部门的结果查询验证机制,通过武汉市政务专网的“云端武汉”平台,向市民之家、市公积金中心提供了不动产登记结果的查询验证;四是面向银行和大型企业的批量业务办理机制,向12家银行提供了批量业务支撑,受到各银行用户好评;五是面向权利人和利害关系人的查询服务机制,通过窗口身份鉴别提供信息查询服务。
       反弹琵琶促进流程优化,提供便捷的服务。武汉市不动产信息平台以用户需求为导向,通过系统建设反弹琵琶,促使登记流程的优化:一是不动产定位的“去流程化”,将不动产定位工作设置在登记程序之外,申请人不受权证申请办理的限制,可提前到不动产登记部门开展不动产定位工作,并由测绘单位编制不动产权证附图,上传到登记系统,缩短权证申请办理时限;二是自动“期转现”。系统提供“多事项一并申请,自动期转现登记”功能,对需办理预告登记、抵押预告登记、期转现登记的各类业务,满足一并申请登记事项的要求,进一步优化了办理流程,提高不动产抵押登记效率;三是在全市推进登记资料前置扫描、在线归档,实现不动产登记电子档案自动组卷与实时在线归档,为全市不动产“异地申请、通城办理”奠定基础,截止目前,不动产档案资料前端扫描1.1万宗,累计扫描归档10.2万宗。一系列便捷服务,支撑全市办理不动产登记时限由30工作日压缩到了7工作日。
       应用“互联网+”思维,打造泛在的应用。以便民利民为原则,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提供了多种便民服务措施:一是推进不动产登记网上申报,提供了面向银行和大企业批量登记业务的网上申请功能;二是建立了内外网信息同步机制,在互联网上提供提供办证进度查询、登记结果查询服务;三是开通微信快速定位功能,用户使用微信通过“一填、二拍、三定位”三个步骤就可微信申请“落宗”;三是开发登记结果自助查询机,并在各个政务服务中心部署运行,用户可以在任何一个区政务中心获取个人名下在全市的不动产登记结果和状态信息,获得办事群众认同。
       保障权利人合法权益,建立安全的屏障。按照国土资源部《关于做好不动产登记信息安全工作的通知》要求,以整体信息安全策略为屏障,从技术和管理两方面入手,保障权利人合法权益。技术方面,通过优化网络接入策略,将业务专网、政务网、互联网三层网络之间拉开纵深,健全网络边界安全机制,加强不动产登记信息系统服务器及虚拟机的安全防护,加强系统建设应用安全,搭建用户管理及身份认证系统,完善数据备份机制建设,保障信息安全。在管理上,按照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要求加强管理,加强人员安全教育和安全意识培训,签订信息安全协议,强化日常安全检查和督导,确保信息安全使用。

武汉市不动产登记中心维护 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信息中心技术支持
联系电话:027-82862106
鄂ICP备17027776号-2    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2602号